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再次被强调。
根据8月15日发布的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的通知(下称“方案”),到2023年底,一批惠企创新政策落地见效,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各类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一批骨干企业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大批中小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形成更加公平公正的创新环境。
行动内容包括十个方面:推动惠企创新政策扎实落地、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的机制、引导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前瞻布局基础前沿研究、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大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的力度、强化对企业创新的风险投资等金融支持、加快推进科技资源和应用场景向企业开放、加强产学研用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提高企业创新国际化水平。
具体来看,方案提出,健全民营企业获得创新资源的公平性和便利性措施,形成各类企业“创新不问出身”的政策环境。
方案还提出,健全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强化从企业和产业实践中凝练应用研究任务。国家科技计划年度指南编制中的重点产业领域技术方向更多征求企业的需求和意见。
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方案提出,制定国家鼓励企业研发的重点领域指导目录,引导企业围绕国家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国家科技计划中产业应用目标明确的项目,鼓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企业加强硬科技创新。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强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原因有多个方面,不同类型的企业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
陈强认为,对于国有企业还未能有效激发国企领导干部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意愿,挖掘其创新潜力,需要从科研人员考核、评价和激励等方面着手,进行整体性改革。同时,建立容错机制,消除领导干部和科研人员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顾虑。民营企业是创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群体,关键是要为其创新能量的释放创造更多便利性条件,营造更公平的环境。从这个角度看,方案很有针对性。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陈雯看来,从现在的国际形势来看,提升国力和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有科技创新的新突破。目前我国有几种科技创新的力量,包括科研院所、高校以及企业力量。科研院所、高校更多侧重在基础研究,而技术创新的内容一直是以企业为主体,所以此次方案也是进一步巩固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
陈雯告诉记者,企业处于国民经济最前端的位置,因此对市场的需求以及对技术的薄弱点是最了解的,由企业去牵头做技术研发的工作,可能更能把握住科技创新最迫切需要的点。
“这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研发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一些大型企业有非常强的研发能力,这样的企业是有能力去承担一些前沿技术创新和系统性技术创新工作的。如今的形势也需要各种科技力量参与到科技创新的各项活动中。” 陈雯表示。
此前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就表示,支持企业参与科技重大顶层设计、重大决策,进一步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
中共中央宣传部6月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的数据显示,企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76%以上,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2012年的50%、2018年的75%,提升到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100%。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十多年前的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投入的70%,上交税额由2012年的0.8万亿,增加到2021年的2.3万亿。在上海证交所科创板、北京证交所上市的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