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地震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地质灾害,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对人类的生活影响很大。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7级地震波及范围是多大?七级地震的破坏范围是多少?想了解清楚的朋友们一定要收好以下这份指南了,争当做个无所不知的文化人。
7级地震波及范围
7级地震波及范围大约为155公里。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 *** ”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更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
在不同震中距观测点上用质点运动速度更大幅值测定震级时,因地震波随距离衰减所须加的校正值,其数值相当于在该距离上测得质点运动速度为1μ m/s 时相应地震的震级值。
地震波分类
地震波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表面波,一种是实体波。下面我么具体来了解一下。
1、地震表面波是在浅源地震所引起的表面波最明显。表面波有低频率,只在近地表传递,是最有威力的地震波。表面波是沿不同介质之间的界面传播的机械波。 在无线电传输中,地面波是靠近地球表面传播的导波。
2、实体波又分成P波和S波两种,能够穿越地球的内部,P波能在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递,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递,无法穿过液态外地核。
3、地球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使用地震仪来纪录地震波,早期的仪器使用钟摆原理和类比信号纪录地震波,近代的仪器则使用压晶体管和数位信号处理地震波。地震波在介质改变时会有不同的传递速度,并在交界面上产生折射、反射等行为,这些特性被用来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震面波
当P波和S波到达地球的自由面或位于层状地质构造的界面时,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其他类型地震波。这些波中最重要的是瑞利波和勒夫波。这两类波沿地球表面传播;岩石振动振幅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至零。由于这些面波的能量被捕获在表面才能沿着或近地表传播,否则这些波将向下反射进入地球,在地表只有短暂的生命。这些波类似在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 “耳语长廊”(译者注:或中国天坛回音壁)的墙面上捕获的声波,只有耳朵靠近墙面时才能听到从对面墙上传来的低语。勒夫波是地震面波中最简单的一种类型。它们是以1912年首次描述它们的勒夫的姓名命名的。如图2.9所示,这个类型的波使岩石质点运动类似SH波,运动没有垂向位移。岩石运动在一垂直于传播方向上在水平面内从一边到另一边。虽然勒夫波不包括垂直地面运动的波,但它们在地震中可以成为更具破坏性的,因为它们常具有很大振幅,能在建筑物地基之下造成水平剪切。
相反,瑞利面波具有相当不同的地面运动。于1885年首次由瑞利(Lord Rayleigh)描述,它们是地震波中最近似水波的。岩石质点向前、向上、向后和向下运动,沿波的传播方向作一垂直平面,质点在该平面内运动,描绘出一个椭圆。勒夫波和瑞利波的速度总比P波小,与S波的速度相等或小一些。从地面运动类似性看,球型(S型)自由振荡是传播的瑞利波的驻波,环型(T型)自由振荡则与勒夫波对应。